鳞毛蕨(Dryopteris simasakii (H. Ito) Kurata)
别名:齿头鳞毛蕨
分类:蕨类植物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水龙骨目、鳞毛蕨科、鳞毛蕨属
盛花期:夏季
鳞毛蕨的介绍
鳞毛蕨属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的一个世界性大属。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该属的分布中心。广布于东北和河北东北部;朝鲜及日本也有,山东青岛黄岛区小峄山居多。其根茎含绵马素,为驱消化道寄生虫剂。
鳞毛蕨的形态特征
鳞毛蕨的植株高约509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棕色,长达2厘米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2030厘米,最长可达57厘米,粗达4毫米,禾秆色,密被披针形、棕色的鳞片,但鳞片3050厘米,宽约152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深裂或叶片基部的小羽片羽状全裂而使叶片变成三回羽状;羽片约1215对,近对生,基部几对羽片的羽轴几乎垂直叶轴,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18厘米,宽约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的一对小羽片略覆盖叶轴;小羽片约1015对,披针形,长约24厘米,宽约0.81.2厘米,基部浅心形,具短柄,顶端短渐尖或钝圆,边缘羽状浅裂至羽状全裂;裂片约58对,圆头,在顶端前方具一喙状齿,指向小羽片顶端。小羽片的侧脉羽状,小羽单一或二叉,上面不显,下面可见。叶干后纸质,黄绿色,叶轴具有较密的披针形、棕色鳞片,边缘具疏齿;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叶肉上面光滑,下面具有少量的毛状小鳞片。孢子囊群靠近裂片边缘着生;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植株高约100cm。根茎粗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浅褐色、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有光泽;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无毛,羽轴被狭的鳞片,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三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较短而宽,裂片较大,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下部为斜三角形;二回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渐尖;末回羽片长圆形,钝头,基部下延具锐牙齿,牙齿顶端锐尖针刺状。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一侧弯缺。
鳞毛蕨的生态习性
鳞毛蕨生于山坡针、阔叶林下。
鳞毛蕨的繁殖方式
鳞毛蕨主要通过孢子繁殖。
鳞毛蕨的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台湾等地。
国内分布:浙江、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国外分布:日本
鳞毛蕨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花卉网的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
终极护花任务:爱自己,就从实际出发,谨遵医嘱。对于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弃希望,勇敢面对,用爱来温暖寂静的世界,用心来呵护内心的花田。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广布鳞毛蕨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叶及泥砂,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含绵马酸(filixic acid) BBB,三环绵马素(trisaspidin),三环低绵马素(tridesaspidin),三环黄绵马酸(triflavaspidic acid),亚甲基双(去甲黄绵马酸)[methylenebis(noffiavaspidic acid)],白绵马素(albaspidin)BB、BA、PA,低绵马素(desaspidin)BB,三环低绵马素(trisdesaspidin)BBB,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驱虫。主绦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
食疗价值
“分株紫萁”的嫩蕨亦可做为蔬菜食用。
鳞毛蕨的园林用途
欧紫萁和分株紫萁-其根部纤维被使用在园艺上;
鳞毛蕨的作用用途
驱虫作用
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人口服本品提取物3g,可驱除绦虫91%;人口服其绵马素镁盐0.75-1.0g,可驱除绦虫100%。
本文介绍:“鳞毛蕨”的花卉数据
本文链接:https://www.huahui234.com/7016.html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由用户自发贡献,或整编自互联网,或AI编辑完成,因此对于内容真实性不能作任何类型的保证!请自行判断内容真假!但是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疑似诈骗、虚假不良等内容,请通过底部“联系我们”通道,及时与本站联系,本站始终秉持积极配合态度处理各类问题,因此在收到邮件后,必会删除相应内容!另外,如需做其他配合工作,如:设置相关词汇屏蔽等,均可配合完成,以防止后续出现此类内容。生活不易,还请手下留情!由衷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在此先谢过大家了~